• 欢迎来到天津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天津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天津教育考试院www.zhaokao.net为准。 自考学习中心

联系我们:  18920035873

距10月自考报名已经开始

距10月自考考试149

考生服务:

  • 服务大厅
  • 开考科目查询
  • 所在位置:天津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正文

    天津自考比较文学知识点汇总

    2021-05-19 10:18:46   来源:天津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导读】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天津自考考生,我们整理收集了众多自考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获取完整版押题资料可咨询关注“天津市自考网”公众号或加入考生交流群进行领取。
    比较文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机密
     
     
    比较文学(知识点汇总)
    比较文学的历史
    一、1816年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 拉斯,主编了《比较文学教程》。
    二、1829年,维尔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 ,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研究著 作。
    三、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由英国学中文波斯 奈特著述出版。
    四、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出版;
    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
    4、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学位论文、工具书)
    五、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 *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 、此书被誉为法国 学派的集大成之作,首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类。
    六、比较文学三大学派:法国学派——欧洲中心论(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西方中心论(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 、中国学派——以“世界文学”为中心(阐发研究)。
    七、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八、但丁在《论俗语》中表现出全欧性的眼光。
    九、、1912年,鲁迅先生见到洛里哀《比较文学论》日译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作为中国知名学者第一次在书信中提到“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
    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关系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具体内容:1、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 2、价值关系与平行性研究; 3、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4、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
    三、比较文学经受之股世界潮流的冲击
    第一,理论研究的大潮;第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第三, “文化研究”热潮。
    四、早在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汉学可附梵学、无穷贴近佛经本义) ”方法可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佛教典籍,其他经典的的外学、內典。
    五、博东升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 (1937年),戴望舒翻译出版梵 *第根《比较文学论》。
    六、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 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七、比较文学界的文化研究包含两方面: 一是文化理论研究; 二是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
    比较文学的定义
    一、比较文学的学科要素( 4个)
    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
    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
    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1、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
    步骤:a、影响存在的提出; b、材料的收求考订; c、假设的证明——写作阶段; d、影响的深入研究——原型研究(梵 *第根)。
    2、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
    研究范围:平行研究的重小是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通常包括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甚至是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自然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研究步骤:平行研究一开始就是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
    3、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
    运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模式, 重新审视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 文学理论和作家作品,同事尝试用本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西方文学及其理论、方法。
    三、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四次高潮
    1、张骞遍西域、佛教传入; 2、鸦片战争以后; 3、五四时期;4、改革开放
    译介学
    一、媒介种类
    1、个人媒介;2、集团环境媒介; 3、文字材料媒介
    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
    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和俗化、评价。三、汉译佛经是中国翻译事业的雏形
    四、欧美翻译史
    1、圣经的翻译; 2、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学的翻译; 3、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翻译。
    五、(英)塔特勒“翻译三原则” :一是译文是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二是在风格、笔调上要和原著一样;三是译文要和原著一样流畅。

    严复:‘信、达、雅”。
    六、创造性叛逆——误译
    在创造性叛逆——误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各哈姆雷特)
    文类学
    一、亚里士多德将文学区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
    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秦汉、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
    二、文类学研究的范围:文学类型研究、文学体裁研究和文学风格研究
    主题学
    一、主题学发端于德国民俗学研究
    二、主题学与一般的主题研究的区别: 1、侧重点:一般主题研究探讨的是某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某一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 主题学所要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2、范围:一般主题研究是着眼于单作品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研究室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
    三、主题学研究的范围之人物典型研究
    人物典型原型形象:一般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记中具有民族诗性的人物形象, 他们在不同 民族文学中不断呈现具有相似的面貌及相似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异。 类型形象:一般指某种性格与个性人物,像嫉妒者、吝啬者、多余人等,有些原型人物如唐璜等也可归属这一类,;另外它也指不同时期流行的形象,如 19世纪的英国绅士等。
    四、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区别:
    1、从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看,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文学作品中小到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主题是较大的意义单位,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
    2、主观倾向的强弱程度。母题往往呈现较强的客观性,没有明显倾向性和感情色彩,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 一旦给母题赋予了倾向性而使它具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 主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高度。
    3、存在一般和个别的差异。母题具有普遍意义,主题则是个别表达。
    联系:母题是潜在的主题, 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 母题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原始文化的永久性主题,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它使母题获得再生。
    五、主题学中的母题, 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 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山脉等。
    六、母题的研究类型: (重要)
    1、纯粹母题研究,如对中国古代作品中“生死” 、“离别”、“相思”、“怀古”等主题的研究。
    2、情景母题研究。就是要挖掘、梳理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景、探讨其为人们反复运用的文学与文化机制,如与仇敌的女儿相爱、落难公子中状等。
    3、人物母题研究。人物类型: a、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恋母母题代表俄狄浦斯; b、由母题生发出来的文学形象,美狄亚是复仇母题、诸葛亮是智慧母题等。
    4、意象母题研究。探讨在不同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即有母题性意义的意象。
    七、主题研究的内容
    1、作家对已有题材、故事的再加工; 2、作家对一些母题(主题)性人物的再处理; 3、作家对某些母题性意象的再利用。
    八、文学层次:题材、人物、情节、环境、意象、技巧、母题、主题。
    形象学
    一、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研究与形象学研究的形象
    1、研究范围:一般文学中的形象无国之分,可以是本国形象,也可以是异国形象,而以本国形象为主。形象学研究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形象。
    2、研究对象:一般文学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形象学的形象呈多样化状态,它存在于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字材料中,可以是人、物象、甚至风俗、观念及言词等。
    3、研究重点:一般文学形象关注形象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形象学研究关注形象背后的文化关系。
    二、形成的内涵与特征
    1、被动特征。他者形象是一种自我观念模式的生成物。
    2、程式化特征。在社会已有对异国的先见影响下,在一定时期内对这种异国他者的理解是被反复书写的,形成一种模式化形象。
    3、偏理性特征。他者形象的产生往往是关注者按照自己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误解成分。
    三、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
    四、他者理论:文化综合论、缺席论、主观论
    五、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需要的代名词。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中,作家以维护本国的权威地位和保存现实为出发点, 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去表现异国, 用社会固有的观念去解读他者、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往往表现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乌托邦):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肯定, 在承认其相异性的基础上, 对本土的现实加以质疑。
    六、套话的语言特征
    1、高度浓缩性。简洁:大多数套话由简单的词汇构成,成为异国形象陈述的最小单位。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 套话形成之后,其词语的形态及内涵被固定下来, 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套话的生命限度。当套话一旦形成后,在社会状态相对稳定时期内会被无限反复使用,而社会状况发生大的变化时, 它会休眠,乃至消失。但当再次出现其形成的类似社会条件时,它可能又话被激活而重新登上文化舞台。
    4、套话的隐喻性:套话一旦产生即隐含着一种等级对立。七、郑振铎《西方人所见的东方》
    类型学
    填空:苏俄学者: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康拉德、巴赫金、赫拉普钦科显性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名词解释)
    跨学科研究理论
    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
    一.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
    1、学科性原则(对跨学科研究对象的归类)
    2、系统性原则(本质)
    3、整体性原则(主体内在运思机制)
    4、汇通性原则(方法)
    5、文学性原则
    二、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视域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哲学:a、互渗关系,哲学认知深刻影响文学发展,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向哲学汲取营养。哲学用理性思考把握世界,文学用具象的形象反映世界。
    b、哲学作为人类认知世界 (主要指自然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成果, 这些成果必然会成为文学的思想源泉。哲学作为文学创作方法、思潮、人生感悟提供理念与方法 ;同时文学反过来用感性形象来反映、验证这些哲理。
    3、文学与宗教和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给文学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素材。
    4、文学与自然科学
    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改造自然最彻底的物种; b、文学和自然科学都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建设成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进步。 C、科学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如《万有引力之虹》 ,科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观念、方法往往成为文学发展的借鉴和来源,信息论、系统论均影响文学研究方法。
    比较诗学
    一、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在 1973年出版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可视为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代表作。
    二、季羡林 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三、比较诗学研究的原则
    1、可比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文化层面、诗学的本体论层面、诗学范畴层面、概念术语层面);3、阐发性原则 P132,语言转换原则、理论相互渗透、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
    比较神话学
    一、七大学派 (简述题)
    重点: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
    二、运用 AT分类法
    三、钟散文《中国民谭形式》、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故事分类的工具书
    中国诗歌比较研究
    *一、中西诗歌本体观念的产生
    1、西方的模仿伦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文艺是从模仿自然和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德谟克利特主张文艺模仿自然。
    柏拉图:理论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唯心主义模仿伦)
    亚里士多德:承认文艺模仿的客观现实是真实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2、中国的表现论
    中国诗歌本体观念起源于“诗言志”说,高度强调诗人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把诗人感于物外而产生的内心活动作为创作的本原。 (诗是志的外化 )
    二、中西诗歌本体论差异的原因
    差异:西方模仿伦把外部现实世界作为绝对本原来模仿, 诗是对自然的复写或再现,中国表现论以诗为内心世界的外化,重在抒情言志。
    原因:不同的民族文化、经济基础和思想习惯造成
    西方社会具有深厚的商业传统,是一个商业型的社会, 这决定了西方人向外部拓展的实践方式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以及开放型的文化心理。 他们注重人的行动性, 所以叙事体文学高度发达,诗歌以模仿客观世界以及人的行动为主,产生艺术模仿伦。
    中国古代是宗法式的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和血缘关系连缀的宗法制等束缚了人们, 养成向内抒情文学高度发达,以诗为心之表现,诗歌不要“模仿”客观世界,而是表现主观世界。
    三、中西诗歌本体观念的澶变 (了解)
    1、西方:从模仿论、表现论到客体论的多元替变模式(诗歌本体论)
    从外部世界、诗人内心到文本本身(批评对诗歌本体关注的焦点)
    摹写外部世界的真,表现主题内心的诚到单纯在着眼于文本形式(批评标准及诗人创作标准)远离真理的模仿者与上帝同享创造者的美名到与诗歌本体价值无涉(诗人地位)
    2、中国:
    言志与缘情的一分二分法(一元系统下的二分模式)以表现论为主导的诗歌本体论,包含两种相互争论的诗歌观念:言志与缘情)虽把主题情感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 但前者是儒家诗教观的体现, 强调诗的社会性、功利性,后者强调诗的个人性和休闲性。 (社会化讽刺和个人化述怀)
    3、中西诗歌本体论反差的原因:
    ①西方社会尊重人的个体性,中国社会强调人的群体性。
    ②历史观上,西方尚“变” ,中国尚“通”。
    西方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辩证观,从运动和变化中去认识事物。
    中国人注重事物的前后承袭,讲究继承传统,以稳为主。
    ③学术思想史上,西方人热衷于站在反传统的立场建立个人体系(对传统的反拨与否定) ,中国人常以为传统添砖加瓦而满足(主张在继承中发展,创新) 。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产生背景(了解)
    1、经济、政治背景
    经济背景:城市商品经济→市民阶层→满足市民阶层世俗要求的通俗小说样式形成。政治背景:中国最早出现的小说样式是唐传奇。 (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较为宽容政策,鼓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科举制大大推动了小说创作)。
    西方:骑士小说是对骑士精神的一种宣扬,骑士精神是中世纪政治的产物。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人本主义色彩的小说产生启蒙运动时期,小说成为政治的代言人。
    2、宗教、文化背景
    宗教背景:①神话与小说②宗教与小说
    文化背景:儒道思想与中国小说,两希文明与西方小说
    二、中西小说的美学精神(重点)
    (一)实与虚
    1、史转传统与现实主义
    中国小说创作的史话倾向。 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小说提供了大量题材, 同时也在创作技法、 结构形式上提供借鉴和启示。小说在中国向来不被视为正宗, 小说通过模仿史学, 借史学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小说成为了“野史”的代名词,另一种是小说代替历史文本,充当了普及历史知识的角色(大量历史演义类文本) ,小说用通俗笔法,达正史议(教化作用)。中国小说的史转传统是长期受排斥和压抑从而进行抗争的结果(被动行为)。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小说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已经具有了现实意识。(古罗马小说《金驴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开始出现。(《堂吉诃德》)小说注意到现实内容的教育和警世作用。西方小说是有意识的主动介入。西方现实主义与中国的史传传统虽都以反映现实自命,但美学形态上表现不同:
    a、出发点不同,中国小说更注重从历史中挖掘现实内容,用历史的事实去反映现实的意义。 同时,行文中夹杂大量的议论性话语,凸显教化作用。西方小说直接从现实中提取素材, 让现实说话,通过情节展开和人物的描述使 主题自己浮现。
    B、现实精神不同:中国小说讲究“经世治用” ,以古鉴今,反映内容虽五花八门,但总有一个“原道”主题。西方小说在创作时无所顾忌,主题鲜明而多样,其现实精神来得更加干脆、果决。
    (二)神话情节与浪漫主义
    区别:内容:中国小说是以神奇写神奇;西方小说是从现实见神奇
    风格:中国小说篇幅短小、整体气氛轻松、愉悦;西方小说叙事宏大和情节繁复,往往显得较为庄严沉郁。
    美学精神:优美与壮美
    同:求奇和想象
    (三)再现与表现
    二、俗与雅
    (一)中间文体:雅与俗的共存和转化
    (二)才学小说和哲理小说
    三、人与道
    (一)中国小说的“明道”思想
    “明道”思想原因:外部:唐代明道思想及其浓厚,文学创作的首要原则是发扬“兴寄”宋、元、明三代,小说创作的明道思想又进一步被强化。到了清代,达到一个高峰,空前重视“文以载道”(将小说作为宣扬正统观念的工具) 。——小说“经世治用”功能越来越突出。
    内部:小说一直处于“在野”文学的地位,难登大雅之堂,为了得到正统文坛的承认和理解,小说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史传文学。 中国小说向史传文学自觉靠拢,造成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
    (二)西方小说的“人文精神”
    人文思想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成为西方小说创作的主流。
    外在原因:西方在经历中世纪之后, 新兴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个阶段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
    内在原因:整个西方文学史,就是对于人性不断发掘,深化认识的过程。从文艺复兴、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每一阶段都涌现大量人文主义巨著。
    (三)人与道的变类
    中国小说的明道精神与西方小说的人文精神的中心意旨均指向人,但着眼点不同:明道是要通过外在的本体——宇宙生命使人合与社会; 人文主义是通过内在的本体——自然生命使人组成社会。 由此,中国小说更多多指向高于人本体的社会和宇宙, 而西方的人文主义兼有人道和人本双重内涵,本质上以人的本体为中心。
    影响:中国:明道传统的存在无疑对于深化小说主题, 避免中国古典小说流于无聊和庸俗起到重要作用,遏制了小说迎合低级趣味的倾向。 但明道又给小说在主题和内容上带来极大限制。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使小说更趋于人性化,对人的肯定, 对人类社会本质的肯定; 但西方人文主义小说在执着于对人性的反映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有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
    两种不同美学观对中西小说的创作影响
    A、作品整体结构和内容组织
    B、人物塑造:东方含蓄美、西方具象美
    3、中西方小说的对比分析
    一、主题对比分析
    (一)中西小说主题类别
    中国:神魔类《西游记》、传奇类《世说新语》、历史类《三国演义》、人情类《红楼梦》、讽刺类《儒林外史》
    西方:神魔类、历史类,古典主义时期;传奇类,启蒙运动时期的主题;人情类,19世纪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讽刺类《变形记》
    (二)中西小说类型的对比研究
    1、神魔类:含义
    差异:中国神魔小说在整体上表现出喜剧性特色;西方悲剧性
    2、传奇类:含义
    差异:唐传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在整体上表现出平和、淡雅的气质西方探险类小说一般都长篇巨制,情节复杂,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3、历史类:含义、情节、人物、语言
    差异:对待历史的态度:中国历史小说,其中心主题就是历史,在整体上有“补正史之阙”和向民间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西方小说则主要将历史作为一个载体, 其情节和主题的中心不在历史上。4、人情类:含义差异:中国人情小说风格上细琐、平实、情节进展速度相对缓慢,较少激烈的冲突和对抗,语言上以平白而有韵味的日常话语见长。 西方人情小说以沉重、 严肃为基本特征。 在现实主义小说中,取现实中最富有戏剧性的内容为题材进行
    创作, 旨在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人与社会;浪漫主义小说中,则通过大段心理描写直接勾勒人物形象,语言上以华丽、奇幻的长句为多。
    5、讽刺类
    差异:创作手法:中国采取喜剧式的寓言小品形式 (以隔见味)西方采用在事件的直接叙述中掺入讽刺内容的手法(以不隔见力)。
    二、人物形象分析:类型与典型、人物心理描写(中国小说将人的心理活动还原到生活本身,西方小说将社会生活纳入心理活动中表现)。
    三、情节对比分析
    奇异与平实
    表现、特点、差异产生原因
    中国,线性,独立成篇,侧重点:单个故事,情节性;思维模式与世界观:天人合一(整体性)、缘分、宿命
    西方,整体框架,情节不独立,整一性、完整程度;逻辑性
    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1、悲剧种类划分: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社会悲剧《易卜生《玩偶之家》 、形而上悲剧《等待戈多》。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天津市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天津自考杜甫研究知识点汇总

    天津自考课程

    天津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